共享电单车:政策遇冷,不被资本看好,如何自救?
来源:蒙古包网 日期:2017/10/21 13:53:4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共享电单车:政策遇冷,不被资本看好,如何自救?
来源:创业资本汇
由共享单车带来的共享经济热潮至今高烧不退,越来越多的事物都在往共享这个筐里扔。然而,从资本和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至今也仅有共享单车算得上成功,共享充电宝从融资的角度来说也勉强及格,至于其他的共享经济系列,则大多仍在生存线边缘挣扎。
事实上,在共享单车出现没多久,就已经有企业将目光放在共享电单车身上,甚至认为共享电单车比共享单车优势更大。然而,当时大热的共享单车现在更热了,而一字之差的共享电单车仍然处于要死不活、甚至被多地封杀的状态。
不过,近期的几则消息,则重新引发了人们对共享电单车的关注:
宗申集团推出“杰米电单”,主攻海外市场;
享骑推出首款“国标”共享电单车,落户合肥;
ofo推出“小黄电动车”;
还有更新的消息。
今日,共享电单车分时租赁企业电滴出行宣布,已于2017年4月获得此前的种子轮投资人再次追加5000万元天使轮投资,此轮融资将用于正式投放和新车型——助力车“小C”研发。
2017年春节后,电滴出行研发的“小Q”二代车在上海松江大学城、无锡梁鸿湿地公园等处试投放。“小Q”二代造价约3200元,分有桩和无桩两类。用车前,用户支付299元押金(芝麻信用650分以上免押金),每15分钟收费1元,同时,还推出了分时租赁套餐,如4小时15元等。还车时,用户需将电动车放置在指定区域,有桩电动车需连接充电桩接口后才算归还完成。
目前电滴出行已经在上海、无锡等地投放1000余辆“小Q”电动车。
政策遇冷
今年4月、5月、6月,北上广交通部门相继发布文件,“暂不发展”、“不鼓励发展”,一个个无情的字眼,似乎要把共享电单车逼到绝境。最近的是南京,7月20日,南京市交通局等三个部门联合出台对共享单车的管理意见。当中对于共享电单车的只有一行字,即南京“暂不发展电动自行车作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
此前,共享电单车在广深等地刚投放,次日就遭遇了主管部门的“召回令”。而在南京,文件出台前,享骑和7号电单车是当地两大主力电单车品牌。文件出台后,享骑电单车南京地区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暂不发展并不代表禁止生存。而真正让共享电单车企业感到头疼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上牌问题。按照规定,电动自行车在南京上路必须上牌,共享电单车自然也不能例外。该负责人表示,享骑电单车投放南京时就打算给2万多辆车上牌,但由于数量庞大,交管部门回复称需要研究,直到最后确定“暂不发展”。
回过来看,各地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单车的理由多样:郑州叫停的理由是共享电动车重量超标、没有时速表等;北京叫停的原因则是没有上牌,不能上路;深圳不发展的理由是,深圳90%的道路没有非机动车道,不适合发展电单车。
总的来说,交通部门的担忧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骑行安全。对于电动自行车的车速、重量、是否有脚踏板等,国家都有明文规定。但早前有媒体调查称,国内电动自行车有90%都不合国标;电动车造成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而共享模式使得拥有人和使用人分离,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是电池安全。共享电单车充电过程和露天停放带来的电池隐患也不容忽视。
不被资本看好的共享电单车
与共享单车半年融资30亿,以及共享充电宝10天就融资近3亿的速度和规模相比,共享电单车至今融资规模仅在1亿元上下。除了电滴出行,目前还有“蜜蜂出行”、“觅马出行”、“萌小明”、“西游电单”等项目今年都拿到大约在1000万至2000万元级别的融资。
从资本方结构看,目前在共享电单车领域,真正来自纯资本市场的大投入并不是很多,许多品牌背后是上游企业或关联企业的支持。
投资机构的冷静,还是与他们对这一行业本身的前景判断有关。摩拜B轮投资方熊猫资本的合伙人李论认为,相比共享单车,电单车的需求没那么大,维护成本也太高。ofo的早期投资方之一,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则明确表示,不看好共享电单车的发展。
从需求上看,与步行、共享单车、公交、出租等出行方式相比,3公里以下出行场景中,共享单车凭借廉价和快捷,几乎处于完胜的地位。而3~10公里的细分市场则不同,偏远的距离可能被公交、地铁替代,偏近的距离则共享单车也有可能替代,概况来说,这一细分市场并非共享电单车独占。
从价格和押金方面看,无论出行距离长短,共享电单车的费用始终高于共享单车,再加上部分共享电单车还有超时收费以及非定点还车费,共享电单车的出行成本将远远高于共享单车。
从造价上看,从公开资料来看,摩拜第一代车成本在3000元左右,第二代Mobile Lite降至千元以下,ofo对外公布的单台车成本则仅为200多元。电单车方面,小鹿单车的成本是2000元,租八戒为3000元。
从运营成本看,与共享单车,电单车最大的运营难点在于充电,为零散停放的电单车挨个充电成本极高。因此在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大范围普及的情况下,目前共享电单车企业的解决办法主要就是定点还车。共享电单车品牌猎吧CEO李青云也曾直言运维成本高昂,在电单车所有的成本中,运维成本占50%。
最后是风险,偷盗、报废、折旧问题,在共享电单车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由于造价显著高于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一旦大规模铺开,其损耗也会呈指数级增长。此外,由于单台车价值更高,共享电单车尤其是电瓶部分,更容易成为小偷下手的目标。
寻求自救的共享电单车
不过,在多地遭遇到政策围剿的共享电单车,在近期仍然发现了一线曙光。
6月底登陆合肥的一批共享电单车,难得地正在享受政策的放开。近日,据合肥市交警部门发布的消息,按照相关法规,共享电单车需要上牌登记后才能上路,合肥已有共享电单车正在登记上牌。“包括享骑、小黄蜂在内的共享电单车相关负责人都与我们取得了联系,申请上牌,有一家目前还未进驻合肥。”合肥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称,“享骑”已通过了安徽省质检部门的检验,目前已有600辆车完成上牌登记,其他车辆将分批上牌,而小黄蜂的车辆目前正与质检部门对接。
不少专家学者也认为,对共享电单车可以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合规的共享电单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挤压不合规市场,消除一些安全隐患。不鼓励不等于不发展,但是必须要保证安全。
除了有地方政府出现“松动”外,更多共享电单车企业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找更多出路。
01
出海
国内玩不转,就出海寻找蓝海。宗申旗下的杰米电单就是出海的典型,据了解,杰米电单将瞄准欧洲市场,未来也将拓展日本市场。
02“下乡”
相对保守一些的,选择转战国内尚未出现封杀令的二三线城市,如7号电单车、享骑电单车等品牌,已经在天津、合肥和南京等地落地。当然,无论是投放海外还是尚无禁令的国内城市,后续是否会遇到政策难题,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03
保“国标”
还有一些品牌则选择了更加稳妥的对策——保证其生产的所有电单车均符合“国标”,主要满足三项硬指标:时速20公里、重量40公斤及具有脚踏骑行功能。在宣传上,这些品牌也突出了“国标”二字,以赢得交通部门的信任。
此外,在一些共享电单车的创业者看来,与明确的“禁止”相比,“不鼓励发展”、“暂不发展”意味着共享电单车终有重见天日的一天。